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维修工业电路板技术6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维修工业电路板技术6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电路板维修中的方法与技巧:
1:给电路板通电,在这步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电路板电源并不是单一的,可能需要5V,还会需要正负12V,24V等等,不要把该加的电源漏加了。电路板通电后,通过手摸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看是否有发烫发热的元件,重点检查74系列芯片,如果元件有烫手的情况,则说明此元件有可能已经损坏。更换元件后,检查电路板故障是否已解决。
2:用示波器测量电路板上的门电路,观察其是否符合逻辑关系。若输出不符合逻辑,需要分两种情况分别对待,一种是输出应该是低电平的,实际测量为高电平,可以直接判断芯片损坏;另一种是输出应该是高电平的,实际测量为低的,并不能就此判定芯片已经损坏,还需要将芯片与后面的电路断开,再次测量,观察逻辑是否合理,判定芯片的好坏。
3:用示波器测量数字电路里的晶振,看其是否有输出。若无输出,则需要将与晶振相连的芯片尽可能都摘掉后再进行测量。若还无输出,则初步判定晶振已经损坏;若有输出,需要将摘掉的芯片一片一片装回去,装一片测一片,找出故障所在。
4:带总线结构的数字电路,一般包括数字、地址、控制总线三路。用示波器测量三路总线,对比原理图,观察信号是否正常,找出问题。 5在线测量法主要用于两块好坏电路板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电路板的维修。
维修电路板的方法包括:1.外观检查:检查电路板是否有明显的烧灼痕迹或元件损坏。
2.元件检测:使用万用表等工具检测电路板上的电阻、电容等元件是否正常。
4.电源检查:检查电路板的电源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5.程序测试:如果电路板上有程序控制元件,可以通过测试程序来判断电路板是否正常工作。
多年的修理工说下经验和步骤,很重要的:先把烙铁头锉干净,再把需要焊接的电子元件脚用镊子刮干净,不管看起来是不是干净的都必须刮,而且要把元件脚转一圈都刮到,然后用烙铁给管脚加热放入松香里面上松香,不要用焊锡膏,然后把上好松香的电子元件插到焊接的电路板上装好,然后用烙铁加热元件管脚,把焊锡丝送上去,等焊点大小符合你要求了迅速拿开烙铁,OK,又亮又圆的焊锡点
维修电路板一般需要以下专业工具:
1. 焊接工具:电焊铁,烙铁,焊锡丝、助焊剂等。用于焊接或修复电路板上的元件。
2. 测试工具:数字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源等。用于测量电路板上各个部分的电气参数,以及诊断板上的问题。
3. 清洁工具:无尘布、清洁液、吸尘器等。用于清洁电路板和元件上的灰尘、污垢等。
4. 外壳工具:各种螺丝刀、开孔器等。用于拆卸电路板和外壳。
5. 放大镜:用于观察细小的电路板上的元件和线路。
维修电路板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您是初学者,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这些工具时,需要小心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1)电路板维修测试仪:电路板维修测试仪可以在线检测每种数字系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好坏,是件比较好用的高端维修仪器,但价格昂贵,价格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价格便宜的无法检测模拟集成电路的好坏,价格昂贵的就具备模拟集成电路好坏判别的功能。
(2)示波器:可以检测电路板中关键点的输入输出波形,根据检测的波形准确的判断出发生故障的部位。
(3)各种编程器:编程器在进行电路板维修时可以将存储器芯片中的数据读出,方便维修人员备份,并可以将读出的数据烧录到空白的存储器芯片中,以供存储器芯片发生故障时备用。
(4)(数字/指针式)万用表:万用便是最廉价又最实用的一种维修仪表,价格在几十元到数千元之间,可以检测电路板中每个元件的好坏,还可以检测电路板中关键点的电压和电流数据。
(5)电路短路追踪仪:在进行电路板维修工作时,经常会遇到电源或者其他电路短路的现象,如果有了电路短路追踪,就可以很方便的查出引起短路的[_a***_]。
(6)EPROM擦除器:用来擦除存储器芯片中的数据,以方便重新利用,节约维修开支。
(7)信号发生器:电路板维修工作一般都不在设备现场,如何给电路板的输入电路加上信号呢,信号发生器就显得十分重要,维修时可以用信号发生器模拟设备中信号加到电路板上,然后用示波器判断输出电路的波形,可以快速判断出故障发生的部位。
(8)逻辑分析仪:用来检测电路板中逻辑器件的逻辑电平,以判断故障发生的部位。
(9)恒温吹焊台、热风枪:用来焊下电路上的元器件,特别是集成电路器件,非常好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维修工业电路板技术6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维修工业电路板技术6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gzshgk.com/post/56298.html